不敢奢求

                 衍陽

            有一青年喪母不久,一天剛用膳,朋友來訪,見他正在吃紅米飯,便責怪:「你實在不孝。」青年不解,忙問為什麼?友答:「紅色代表喜慶,你吃紅米飯,不是表明你很快樂嗎?」年青人不忿:「那你每餐吃白飯,難道每日都奔喪?」

            很多時遇到的人和事都很令人有口難言。曾經有人問我:「有沒有把握即生成佛?」這一生就修成佛的境界,很慚愧,我連想也沒想過。

            每個人成長的過程,其實是心志和慾望的交戰。精進冷靜堅強勇敢是心志,好逸惡勞貪生怕死是慾望,在這個較量的過程中,我們建立起自己對世界和生命的認識,定位自己人生的目標,尋找安身立命的方式。人雖然有情有慾,但也會追求最高的境界和理想:道家追求超越,道士成真人,真人變成仙。儒家追求聖賢,君子成賢者,賢者成聖人。佛家追求覺悟,善人成菩薩,菩薩而成佛。但人是天地萬物眾生之一,都要遵從大自然的法則。地球的萬有引力,會把所有向上跑的東西拉下來;天大於地,所有植物都能往上生長,只要是生命,都會感知天地的力量。

            天地有力量,這是宇宙的規律。不管你的心志有多大,才智有多高,理想有多遠,也必須要在自然的規律下做事,才能有所修為。佛陀就是深明此理,於是生生世世不斷修正自己,將性格上的雜質逐些清除。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豁然開悟,那是累生累世修積成的果,因緣成熟在那一剎那間顯現,並不祇是那一晚的功德。就像嬰兒到青年,他的長大是歲月的積聚,不是在某夜一覺醒來的突變。

        要能承擔生活的折變,要能經驗生命的歷煉,八苦在心中經過,能否不留痕跡?心經中「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在萬事萬物的無常變化中,超脫身心的一切苦惱厄困,是圓滿人生的基本,也是究竟。孔子提倡「士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主張首先求真接着臻善最終達美。佛陀教導我們要恆持「戒、定、慧」。什麼是戒定慧?所謂戒是不要再錯,定是能抵受誘惑,慧是每次解決的方法都要比上次更好。所有「法」都來輔助我們過好生活,覺者與聖人踏實的腳步,都是我們的明燈。

我深知來這世上一趟總有緣機,自問福德淺薄,不敢奢求,只望能把日常的煩惱困境處理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