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始,要變善終

                                衍陽

         幾年前,美國加州有兩個年青人,他們在樹林裡玩得興起,其中一人提議在林中放火,看消防員怎樣在火中疲於奔命。起火了,他們很快離開現場。天氣很乾燥,火乘風勢一發不可收拾。幾日幾夜才救熄,聽說那場火是災難。被燒毀的林木面積,估計要近百年才能重植成長。

          但最不幸的,是有一位22歲的消防員在撲救山火時殉職。他才剛剛畢業,父親早逝,由媽媽苦心養育成人,他一直很努力讀書,希望日後能夠孝養媽媽。這是他人生的第一份工,上班才幾天,還沒來得及領工資就離去了。他的死在小鎮造成震憾,新聞和電視記者都將焦點放在他的媽媽身上。這位剛喪獨子的可憐母親,在鏡頭前顯得十分憔悴,所有人都預料,她會譴責兩個闖禍後失蹤的年青人,她一定會發出憤怒的控訴。她強忍悲痛,開口說話:「作為母親,我明白你們的媽媽失去兒子的焦慮,希望你們趕快回家,免令父母擔心。」

          很快,兩個年青人就自首了。原來他們知道大禍臨頭,慌忙逃到鄰近小鎮,躲在廉價旅店裏,他們難以逃避良心的責罰,正準備自殺,為掩人耳目,動手前先打開電視,剛巧聽到這位母親的話,就撥電到警局。

         終於他們為自己所做的惡作劇承受了法律的制裁,這個由一點火光燃起的悲劇,令他們對自己的人生改觀。後來他們各自成了家,而且有了孩子,經常帶著子女去探望那位母親,老人家顯得很安慰,常說:「去了天國的兒子,知道我現在有那麼多人關懷,一定很放心。」

          在台灣也發生過類似事件,一個中年男子早晨匆忙開車上班,卻在途中撞死了一位婆婆。雖然男人上門跪地認錯,但婆婆的家人依然很憤怒。在婆婆的喪禮上,男人長跪不起。之後他每日上班前,都一定先到婆婆的家,在遺像前上香致祭。漸漸,婆婆的家人對他沒有了惡意。他們了解到,原來他的妻子早逝,遺下一子,他父兼母職,日子過得很辛勞。

          大家接觸了一段時間,婆婆的家人覺得他是個有情有義有責任感的大好人,便自告奮勇幫他照顧孩子,好讓他專心工作。孩子與他們也特別投緣,後來他們更集資供孩子出外讀書。兩個原本結怨的家庭,竟然可以譜出一段美好的緣份。

          善始善終不易,惡始而能善終更難。一件錯事一個不幸,怎樣能令結果改變,甚至喜劇收場?寬恕?愛心?誠懇?改錯?贖罪?要知我們來到這世界的責任就是「交功課」,所有發生在我們身上的,就是測驗就是考試。怎樣才能考到好成績?善思念之。

悔不當初

                 衍陽

          在同一時間內,我們可追求而又能得到的,實在有限。例如你乘飛機去英國,就不能同時坐火車去北京;你瘋狂掙錢,就難免疏忽了陪家人的時間;你選擇了情人,就自然失去丈夫或妻子,魚與熊掌不能兼得。這在西方經濟學上叫機會成本,客觀來說是一種交換,實際上就是因果。但偏偏很多人,做的時候不理前因,受的時候卻不想要這樣的後果。

          有位老人家常流淚自責,訴說如果自己不是那麼自私放縱,丈夫的一生,特別是最後幾年的歲月,就不會那麼孤單寂寞,甚至淒涼。

          所謂佳偶怨偶,未到最後一刻不能定論。像那位老太,本來很幸福美滿,丈夫經營生意,既體貼又顧家,不知羡煞多少旁人,但就是不知足。年輕時恃着丈夫窮追了自己好幾年,心想對方不能沒了自己,心理上就以此為要脅,只顧消遣吃喝玩樂,丈夫每勸告,就鬧着要離婚,丈夫很愛子女,唯有息事寧人。到年紀大了,就只顧和友人結伴外遊散心,卻從不歡迎丈夫同行。老伴退休了,她在家總是一言不發,連飯也不願陪吃一餐,對着他終日冷口冷臉,如果開口就是罵。老伴很無奈,被罵時就靜靜躲到一角,或者她在家時自己就外出。

          她知道丈夫不開心,因為曾瞥見過他偷偷擦眼淚。她不明白,為什麼心底裡總是要他受折磨。人說他是來還債的,她聽了就哈哈哈。直到有一天,不小心跌倒了,傷了盆骨和尾龍骨,醫不好,自此終日卧床。昔日的友人,由經常串門,到電話談心,到最後只剩老伴相隨,她還是一直在罵罵罵。又到了一天,子女齊集床前,含淚告訴她,老爸在街上避一頭狗,人向後跌,撞到了頭……。

          不知算不算贖罪,所有親友都知她的痛苦她的愧疚。也許實在太孤獨寂寞,甚至淒涼,她不停勸諫認識或不認識的人,「要珍惜身邊那個啊,否則有日你定會後悔,像我……」。

          聽的人看來都不在意,還是選擇一意孤行去做。

          知道嗎?在做決定的同時,實際上就己經開始失去了。假如有日你後悔,那不是因為你得不到想要的,而是因為你抉擇的時候,沒想過將來會不如今日。

平淡如豆腐

                                             衍陽

   製作豆腐的工序,原來是很繁瑣的,花的時間也相當長。首先需要將一顆顆黃豆,浸在水裡約六、七個小時,然後去殼。接着的程序,以前的人就會用石磨去磨,豆汁就從用手推動的石隙中流出來。小時候我曾用過石磨,印象深刻,但那情景已成為歷史。到了現代人,磨黃豆則用絞拌機,按一下電掣,大豆在機內齊飛,機械聲掩蓋了豆的律動,機器已成為人類身體的一部份。

  在傳統的豆腐製作工場,會用兩個桶,接連著兩條管子,一條管流出來的,是香滑的豆漿,另一條管排出的,就是已搾乾的豆渣。在溫哥華的列治文市,有間豆品店,把豆渣放在乾淨的大桶裏,蓋好,貼出告示歡迎大家免費取用,於是有餐館依時派人來取,配以雜錦粒炒成雪花菜,成本低味道好。

  下一步,就是在豆漿裡加入石膏粉,凝結後,就變成滑溜溜的豆腐花了。再在方格子模型上舖上白布,那格子有一種是扁形的,另一種是較深型的,將凝結的豆花倒進去,蓋上木板,壓它三、四個小時,把水份擠壓出來,就制成一大片的水豆腐;豆腐定型後,把它切成一塊塊四方形狀,就可以在市場出售。

  愛吃豆腐的人很多,吃素的人,豆腐是主要的食糧。早前在中國大陸有黑心商人,竟然用工業石膏去製豆腐。食用石膏的價格其實不貴,但凝結須時較長;工業用的石膏價廉,但凝結的時間較短,有人貪圖小利小便宜,就用這種手法。你想想,本來用作補磚築牆的物料,竟拿來給人吃,後果怎樣?發明豆腐的人怎樣也想不到,兩千多年後的今日,人心道德竟會淪落到這個地步。

  相傳豆腐是漢高祖劉邦的孫子淮南王劉安發明的。那是公元前164年,當時劉安在八公山上燒藥煉丹,無意中用石膏去點豆汁,豆汁竟凝結了,劉安很好奇,經過反覆試驗,終於發明了可供食用的豆腐,歷朝歷代歷久不衰,飛入尋常百姓家。

  豆腐很有個性,雖然平淡,但從一顆能夠發芽、長成為植物的黃豆,浸泡幾小時後,便能磨成汁,加一點不起眼的東西,就能脫胎換骨。

  像不像人生?人需要經過泡浸,忍受生活的折磨、接受風雨的洗禮、承受歲月的錘鍊,流出來的汁才雪白而充滿香的氣息。每個人都有本能經受苦難,受得住,就能蛻變。加入石膏昇華成富有個性的豆腐,尤如遇高人點化,頓悟而得道,普利群生。

就要做這個人材

             衍陽

          我每次的講座,有兩位法師都是座上客。經介紹,原來是我的師弟,我們同一師學,但由於她們出家時我已離開香港,所以彼此並不認識。每次在講場相見,都是匆匆的互相客套幾句。

          有師兄弟對我說,近幾年她們兩位在鹿湖,默默地將畢生省吃儉用的積蓄耗盡,經申請批準,將一間小舊破寺旁的地方重建,然後打算逐步將有七十多年歷史的殘寺重建。大家擔心她們年近六十,其中一位還腸癌剛癒,整個重建工程和費用對她們來說,是吃不消的大負擔,業權又不屬於自己,加上經常受到一些別有用心的人的小動作干擾,想請我勸勸她們,不要再花精神去重建。我直話直說,她們也直說直話,最後我接受了邀請,去鹿湖看望她們一趟。

          年老的小寺在薄薄的霧雨中茍延殘喘,對面的山勢,很似大象帶著一群小象走過,這裡該是人材輩出之地。站在亂石爛瓦塵土中,一股天地間的靈氣從心內升起,濾滌凡俗的煩纏,瞬間令人心息清寧平靜,難怪飽受生活壓力的都市人,只要來到鹿湖,就覺身心安穩,舒暢舒服。「我們不怕辛苦困難,只望日後有人能在此地用功,將來能利益眾生造福佛教。」堅守佛地,自甘吃苦,敬待來者。聽完個子矮小的師弟一席話,我看到她們高大的形像。

          寺內的一切整齊乾淨,在殘舊的歲月痕跡中顯得很有尊嚴,看得出修行人虔誠踏實簡樸的道風。難得的是自律嚴而心量廣,發心去成就其他人。我對她們說:「您們依願而行吧,有志者事竟成,用道心來與佛菩薩與大眾感應,我陪您們一起走,來,我們先來拜懺。」

          約好了半月後四十多人去拜藥師懺,我預早一天抵達。閘前一看,深心振動。原本因施工而四周堆積的碎石沙堆,已執拾安置好,遍地更已清洗乾淨。進寺,心更感動,原來她們怕新建的工程趕不及法會,竟將日後拆卸的大殿樓下,滿佈裂痕的牆壁和樓底重補重漆,以防萬一時可用作法會場地。我說:「那要花很大的身力心力呀!來不及可以改期。」她們說:「答應過就要做。」再說:「這是佛事,一定要莊嚴。」……我想起初辦溫哥華寶林時,恩師親自來看過,他笑著說了句:「以後這裡會出人材。」我們聽後,都有一股莫名的動力,師兄弟間一直互相鼓勵互相鞭策互相提攜,大家有個目標有個心願:「我們就要做這個人材!」

          看著兩位自稱什麼也不懂的憨直師弟,我拍著她們的肩膊說:「就用這個心踏實地走下去。先成就自己,我們要為佛教做個人材。」

善誘善導

                    衍陽

            修行的終極目標是為了成佛,有人提出疑問:「將來成佛解決不了目前生活的煩惱和困局呀?」於是一些人把修行和生活看成兩回事,在生活的難題未解決前,都不肯修行。

            所謂修行,簡單說就是修改自己的身、口、意行為。從哪裡入手?人人都知,從心下手。「心」在哪裡?覓心了不可得。有福之人,朝聞道,夕「修」可矣,但對某類人來說,可以先教他們解決生活困難的方法,讓他們都成為解決自己問題的專家後,自然有動力想改造自己。在我接觸的苦惱大眾中,當他們處理好問題後,我鼓勵他們去學佛或禪修時,大家都歡天喜地去參加。

            要將理論讓大家付之實踐,不能曲高和寡。《法華經》早就教導我們要用善誘的方法:大宅起火了,大富長者在屋外叫他年幼的子女趕快逃生,但他們都沉迷於屋內的遊戲,不肯離開。大富長者急中生智,大聲說有更好的牛車鹿車馬車在屋外等他們玩,聽到有好玩的東西,子女馬上跑到外面,就這樣脫離了險境。

          「先以欲鈎牽,後令入佛智」,維摩詰居士也早有明策。

          「誦經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回向」。誦經有不可思議的力量,能令人超脫煩惱。「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什麼是「光佛剎」?那不單是光明的佛土,更是心靈提升的境界。「速往」?怎樣才能抵達「光佛剎」?那就是正念的力量。

           我不斷鼓勵誦經、持咒、拜佛、禮懺的人,要用正能量回向祈福,想病癒也好,想求職也好,想解決感情問題也好,不管想要什麼,都用積極樂觀自信歡喜的心情,去想像所求的一切已經得到時的那份滿足喜悅,有正能量,所求總能遂意。

          有位單親母親,經常被暴躁的兒子痛罵毒打,她憫念兒子自小喪父,自己又忙於工作令他缺乏關愛,一直只好忍氣吞聲,但心想長此下去總不是辦法,於是求助。我教她每日誦完《心經》後,想像與兒子快樂幸福一起生活的情景,然後感恩他令自己生命有寄託,有美好的回憶,祝福他一切都美滿。她半信半疑,但答應一試。

          兩個月後,她專程來電,說兒子出奇地再沒有打她,連罵時也少出惡言,她疑惑為什麼這樣神奇?

          感恩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一切吧,能感恩就有正能量,有正能量就能渡過苦海。

啃書族

         「啃書族」是指愛書如命的人,那「啃老族」你知是什麼?

           是指不願工作,終日游手好閒,吃爸媽的、住爸媽的、用爸媽的。

           身為爸媽,起初也心甘情願,甚至主動、積極地塞錢過去,以為這樣就能令自己的子女安心,慢慢就會去找工作。誰知一個月兩個月,年輕人習慣了不用去辛勞工作,不用在外面看人面色,也有錢可用時,再要他們去謀生,去為自己前途着想,都是奢想。

           有一對老夫婦,我認識他們時已差不多八十歲了,他們只有一個兒子,自然寵愛有加。兒子大學畢業了,第一份工作本來不錯,但要受「閒氣」,每天回來向爸媽吐苦水,說常被人欺負。媽媽心想:這份工又辛苦又賺錢不多,內心疼痛,就說:「媽媽養不起你嗎?用不着外出受氣,先在家進修吧!」

吾路不孤

                                           衍陽

          幾年前,在我醫肝病時,和幾位病友特別有緣。

          一位最健談,身材高大,很胖,煙酒不離手,愛吃山珍海味飛禽走獸。有日突然大出血昏迷,送院急救,原來血管生了瘤,穿了,死裡逃生,他大肚腩上長長的傷痕,令人怵目驚心。

          有一位有點消瘦,人很斯文,心境很平穩,原來肺癌,發現時已末期,並已擴散。「總不能坐着等死。」他淡淡道來,話中卻隱見堅強的求生意志。

           另一位坐在輪椅上,不說話,也不跟人打招呼,由一女人推着來,每次必定推到近洗手間處,遠離其他人,靜靜候診。後來才知他姓林,早與太太分開,自己打理一間小食店,在生意最火紅時突然中風,在醫院住了很長時間,總算命不該絕,但已癱瘓。那女人是他店中的夥計,日久生情,互相照顧。

          還有一位以前在醫院當護理長的,我們都叫她「護理長」,她曾患癌,也是由這位大夫醫好的。她陪丈夫來看病,看了幾個月,有很大的進展。她跟大夫很熟絡,我以為因大家是台灣人,後來才知,她就是大夫在台大醫院當主任醫生時的護理長。

          大夫原是西醫,後來發覺西方醫術有很多盲點,他想突破,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因而接觸到中醫醫術,於是四處尋師,到五十多歲時更以東方醫術治病救人。他常為一位女病人傳話給我,她是佛教徒,得了子宮癌,也擴散了,知道有出家人在看病,便托大夫問我該誦什麼經?怎麼才能消業障?為什麼我能好轉,她卻不能?後來我們直接在電話通話,她幾次問我何時覆診?想「夾」時間見見面,但病得太重了,每次都不能來。我安慰她要安心,說總會有機會見面的。

          不久就傳來她的死訊,我聯絡上她的親人,出席了她的喪禮,我對她說:「我們不是見面了嗎?」

          有天,在路上聽到有人叫「大師大師」,一個胖男人跑過來,原來是有血管瘤那位。他開口講話,就有陣陣煙味。問他近況,他說,反正醫生都說身上有個計時炸彈,隨時會爆,乾脆什麼也不想,要吃就吃要玩就玩要死就死。

          一直沒有肺癌那位朋友的消息,大夫說要打定輸數。數月前我的師兄在路上遇到「林太」,她說林先生兩年前走了,現在她可以專心去佛堂。最令大家唏噓的,是有一日護理長的先生正在治療,護理長說先去買點東西。當時正下着雨,她走過兩個街口,在過馬路時被車撞倒,當場死亡。

          要走的人都走了,留下來的總有責任、使命吧?我努力改往修來,以正念力量消業障,陪著有需要幫忙的人過難關,我不覺得孤獨。

其實很公平

                           衍陽

            有一富人,他一直為如何把財產公平地分給兩個兒子而苦惱,於是,他去請教一位大師。大師微笑說:「那很簡單,先讓你大兒子把全部財產分成兩份,然後再讓小兒子先挑。」

            我們常追求公平,因為覺得一切都應平等。很多人都有這種感覺:自己受着不公平的對待。看看吧,沒能力的人身居要職,有能力的人卻任人擺佈;做得少或做不好的拿的工資遠比做事勤勞的要高;同樣做一件事,做得好的那個,上司處處挑剔,把事情弄壞的那個,卻得到老闆的誇讚或鼓勵。我們越想得到公平,就發覺世界對自己越不公平。

            美國心理學家亞當斯曾作過研究,他指出人不僅受自己所得到的影響,同時還相對地受別人所得到的而影響。例如一個人會自覺或不自覺地把自己的報酬和別人所得到的報酬相比較,倘若覺得不公平,就會導致心理不平衡。

            由青年、中年到老年,我們可以駁斥學校的規章,可以質疑公司的制度,可以反對社會的現象,我們都曾經努力去推翻和試圖改變外在的一切,但結果又如何?

            上天其實對每個人都很公平,但祂給的東西,卻並非每個人都可以拿到。例如祂給每個人一天24小時,我們自問每日能真正善用和把握的又有多少?

            沒有任何一部法律能夠保證我們擁有幸福,現實的公平就在於每個人想要的和能得到的完全是兩回事。你可以幸福,也可以悲傷;你可以快樂,也可以沮喪;你的人生端看你的心如何決定,每個人都有選擇的權利,這權利是公平的。生命本來就是一條難以預料的彎曲線,都令人無法看清前景,任何不如意的事都可以在下一刻發生。世上最不幸的,不是遇上了人生的不公平,而是經歷磨難的同時,失去了對生命的熱愛。

            通常我們怎樣去作選擇?我們習慣去追求「我想要什麼」,而不是滿足於「我已經得到了什麼」。追不到,就怨天怨地怨人怨自己。盲目和別人比較的人,怎會活得知足快樂?

有一個人每份工都做得不長久,失業了,就怨憤際遇不公。朋友好心介紹他到墳場當管理員,才做了幾天就辭了工。朋友不解問為什麼?他答:「太不公平了,他們幾百個整天躺着什麼都不用做,只有我要工作!」

            還怨什麼呢?很公平的,很快便輪到我們什麼也不用做了。

兒孫自有兒孫福

               衍陽

          兒子結婚高興吧?媳婦懷孕開心吧?孫子出世興奮吧?這些人生的幸福喜悅,多少人能持續?

          常聽到一些父母的心聲,子女要求代為照顧即將出世的孫子孫女。湊孫是難得的天倫之樂,只要體力能應付,不太「困身」,大多樂意幫忙。大家約法三章,只帶週一至週五,週五下班後就會接回家。初期的這幾天,子女會常來看看BB,一段時間之後,就會聽到他們說,要加班很辛苦,作為長輩,當然體諒。眼見他們拖着快要潰散的身軀,無精無采無氣無力,心很不忍,便叫他們留下來一起吃飯,還怕他們不好意思,設法說服:「煮多兩粒米而已,很簡單。」於是漸漸地,週一至週五還要照顧他們的晚餐。

          然後,星期六有活動,星期日要上培訓或有甚麼應酬,孫子孫女便開始留在阿公阿嬤家。說明每個月會給的「人工」,總有藉口,慢慢減少,然後沒有了,再然後連奶粉錢尿片錢都要自己掏荷包,他們卻從不過問,自己又不好意思開口,雖然有怨,但體諒年輕人可能真的有困難,便忍氣吞聲。

          有些父母,與婚後的子女共住,好心代為照顧孫輩,當自己在廳在廚房忙得團團轉時,子女卻視而不見;半夜BB哭聲震天,也充耳不聞。平日放假不見人影,大時大節,更自己去找節目,於是父母便被迫「全年無休」,很多時懷疑,到底誰是真正的爸媽?

          我常勸這些父母三思。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責任,這本是他們開始學習如何為人父母之時,太縱容很容易造成依賴,更剝奪他們與子女相聚和溝通的時間,令他們日後親情無法融和。更糟的是,有些還當作理所當然,認為父母應該幫忙自己養兒育女。

          盡心盡意的付出,該有好結果吧?很難理解,大部份這一類死心踏地為子女的父母,到頭來竟然得不到諒解,遑論感恩。子女或媳婦女婿會藉一些事情,怪罪於兩老,更嫌照顧不周、侍候不好、教導無方,讓老人常懷傷痛,常生怨忿。

          最近有位老媽訴苦,她含辛茹苦養大獨子,盼到他成家立室了,想想自己大半生任勞任怨,辛辛苦苦把他養育成才,有高學歷又有份好工,心感安慰。媳婦懷孕,兒子要求代為照顧,她覺得自己體力已不如前,提議兒子請工人照料,她願意從旁協助。兒子很不高興,毅然終止家用,也不再看望她。

          養兒防老?靠兒不如靠己。

兒子的微笑

           衍陽

          她和弟弟從小就失去了爸爸,媽媽辛苦地把他們帶大。弟弟早已成家,有兩個孩子;她年過三十,但仍未談過戀愛。

         終於有一天,白馬王子出現了,對她溫柔體貼,遷就愛護。她覺得生命很奧妙,那種從未有過的感覺,令她充實、滿足、快樂。為了他,她什麼也不計較,不計較他比自己大二十多年,不計較他是有婦之夫,更不計較他有幾個孩子。

         只是,她不理解媽媽為什麼那樣瘋狂地反對這段感情。勸諫、阻攔、責備,到最後更完全不理她,不管怎樣解釋,媽媽就是不原諒,這成了她幸福生活中的一點遺憾。

          她懷孕了,媽媽氣得更厲害,要她把孩子打掉。告訴「丈夫」這個喜訊,他說自己早已有幾個大孩子,不會要這一個。爭持了幾趟,他憤憤地說:「妳若要生下來的話,我不會再理妳。」

          有什麼好怕?想想自己總算是個專才,可以獨立把孩子養大。媽媽不見她了,丈夫不回來了,她寂寞地過日子。

          肚子越來越大,人卻越來越孤獨。就在這時候,她突然接到消息:「公司要結束了。」緊接著的一段日子,她像掉到深坑,連呼吸也覺困難。一日,她忍著陣痛,收拾幾件簡單的衣物,自己召車到醫院。兒子出世了,她卻整天呆呆地瞪著眼。

          回到家,兒子整天在哭,煩死了。「你還哭!我現在一切的苦都因為你!」兒子哭,她也哭。她天天這樣哭,天天這樣想。哭著想著,她把浴嬰盆注滿了水,她要親手解決自己的痛苦,和淹沒那刺心的哭聲。她抱起兒子,慢慢地把他放入水中。水慢慢地浸過弱小的身軀,快浸到頭了,就在這時,從未笑過的兒子,竟突然對她張開小口笑起來!

          她想起自己不顧一切追求自私的愛情,她想起義無反悔地堅拒媽媽的苦諫,她想起那曾經深愛的男人臨別時的無情,她想起曾等待迎接小生命的企盼。她雖然未有勇氣對媽媽認錯,但內心早已痛恨自己胡作非為,一錯不能再錯!但前路茫茫,怎樣走下去?

         怎樣走下去?就在極度徬徨矛盾的那一刻,她的腦海裡忽然浮現出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她來不及疑惑,自己從未想過拜過求過,為什麼菩薩竟會出現?只深信一定有辦法有能力活下去,說不出的感恩,她慌忙把兒子從水中抱起,淚眼中親吻着那可愛的笑面。